閱讀趣-拒學,不要搶救
- 君柔 卓
- 2023年10月12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拒學,不僅是拒絕去學校的行為,行為背後隱藏著個人、家庭、學校、社會與國家隱而未見、顯而不說的諸多現況。
拒學與繭居(指不上學、不上班、不社交者)。無論是拒學或繭居,多半脫離規律生活作息,以及逐漸地遠離人群,漸漸地出現社會退縮現象,例如一想到要離開家門就產生焦慮狀態、過度揣測與擔心外界眼光、在人多之處感到不適等。
<拒學,不要搶救>分為八大章節,本書雖然沒有保證一招打遍天下拒學與繭居者的入世法寶,但也提出三點值得的參考:
1. 培養規律生活
2. 建立自律與自信
3. 貢獻一己之力
與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(或是也有人稱之為勇氣心理學)提出的核心信念有著一舉同工之妙。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信念,每一個人類都有的生命三大任務「友誼/社交(social)、工作(work)、愛/親密關係(love)」,上述三大任務皆予社會興趣有關,指與他人連結,並在人類群體中貢獻一己之力下的歸屬感。
「我的孩子缺乏信心,很害怕踏出家門。」「一靠近家門他就哭,他就說可不可以不要去上學。」
因為創傷而失去勇氣因而拒學/繭居?
因為拒學/繭居下更加喪失勇氣與信心?
到底是雞生蛋?還是蛋生雞?
面對拒學與繭居者,聚焦在過往受挫的經歷合適嗎?或是不斷地回應他當前想像下恐懼的人際困境呢?
依據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,探究人的行為要從「目的」而非「原因」著手,拒學/繭居為他帶來什麼目的(或好處)? 既沒有目的也沒有好處,缺乏目標也就不會產生拒學/繭居這類看似無用但是有用的行動選擇。
■
拒學或繭居狀態者,在生理層面,多半會開始晝夜顛倒、經常失眠,加速生活作息混亂。
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。生物節律的研究證實生物體需要規律的作息,才能夠實現最健康的狀態。許多的睡眠研究也發現,高效率、高生產力,來自規律的生活。
有規律的生活對孩子的身心發育有極高的幫助。這也是為什麼在孩子有適應困難或身心不適症狀時,治療師會收集孩子與家人的互動,以及起居生活狀態。許多教養類的書籍都指出,孩子每天規律生活、作息時間安排有條理的話,對於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的培養非常有幫助。
培養規律作息,從「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」著手。例如即便在家,該起床就該起床,該上課時手機與電腦就不會出現於眼前與使用,一切照著「原本的角色生活」進行。書中也提到想方設法的誘導拒學症的學生願意去課堂報到,是一場耗時又費力的拉鋸戰,然而卻是建立「規律」很需要的投入。
上學到校,不一定要入班學習,但要上學到校!
培養規律生活事輔導拒學與繭居族的基礎關鍵!
■
家長越是干涉子女的將來,子女就越無法養成自律習慣。幫助孩子脫離繭居困境的首要關鍵,就是從父母做起,改變親子之間的相處模式。
書中具體提到三點:
1. 孩子拒學,不應只關媽媽的事!父親長期缺席,讓拒學更難解。
2. 別設條件、別老說「我是為你好」。
3. 孩子擺爛,是因為家長有求必應。
自律,是指個體具有自我約束、自我管理、社會責任感的責任意識,能為自己選擇,也為選擇負責。而負責這件事就很像蹺蹺板,父母多做一點孩子(潛意識裡)自然就少擔負一些。
父母不是孩子的好朋友,約法三章就是「自律」的前奏曲。自律,才會帶來後續的自由、自在以及自信。
■
在阿德勒的理論中,好生活應該具備常識、社會興趣,與社會適應能力。據學者與繭居者往往缺乏社會興趣,以自我為中心,較不關懷他人,覺得生命是無用、無意義。而社會興趣能帶來歸屬感,使人在群體中有了自己的位置。
「所以有的不幸來自人際關係,幸福也來自人際關係」。
人際關係中,貢獻一己之力有助於協助當事人克服自身挫折與自卑感,因連結帶來更多連結。
拒學、繭居現象,不單單是個人狀態,也反映著人之初(家庭)與人之群(社會)的狀況!
Commentair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