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包容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是「成熟」的象徵

  • 作家相片: 君柔 卓
    君柔 卓
  • 2024年2月7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
無論是亞里斯多德:能包容一種觀點而不接受它,是受過教育的象徵。

或是英國作家伊夫林·比阿特麗斯·霍爾:我不同意你的意見,但我以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

或是白話:我理解「你」,但我不認同你的「觀點」。

皆是多元觀點與內在彈性,這兩個都是需要學習與不斷學習的能力。

心理工作,人與人的接觸,兼具理解、涵容、教育與療癒的歷程。


在當今社會,教育普及和大學學歷的普及化已成為一個顯著的現象。然而,受過教育並將教育內化的人比取得學歷學位者少。


教育的本質遠不止於學歷的累積或知識的儲備,教育塑造我們的思考方式、價值觀,以及我們對待不同觀點的態度。大學某一堂課的老師說:大學以前,每個人其實相差不多,然而如果你仔細的觀察,你或許會發現不同學院的學生有著不一樣的展現,看事物不同的切入角度!

亞里斯多德說:「能包容一種觀點而不接受它,是受過教育的象徵」深刻地呈現教育的本質與真諦。


在這個多元觀點共存的時代,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與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立場的人、這個衝擊尤其是跳脫同溫層時更為深刻,在不必然接受與自身觀點相左的前提下,保持自在開放和真誠包容的心態,是極度需要智慧下的素養。


這種包容性真的不是與生俱來(很重要重複說三次),而是需要透過教育和自我修行來培養與累積,並有機會成為後天習得的自動化反應。


包容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是「成熟」的象徵,需要前額葉發展良好與情緒管理佳,前額葉是大腦中負責決策、規劃和社交行為等高級認知功能,並統合各種情緒與想法,採取合宜的反應,但並非每位成人都有機會與意願成熟,也並非到過學校就真的受過教育。


教育重要目標使命之一是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,包括認知能力、情感素養和社會技能,培養學習與累積IQ、EQ與SQ。教育的過程中,培養學習批判性思維、情感認知和社會互動能力至關重要,但很可惜無論教改怎麼改,三方尚未均衡發展!這不僅涉及知識的學習,更是需要通過模仿楷模、內化實踐、反思與交流,在人際互動中學會在不同的文化和觀點中既找到共鳴,也學習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建立對話,會使用現在很常被使用的「溝通」兩字!


然而,當前的教育體系依然過於強調知識的傳授、熟背、和學術成績的評價,忽視了另外兩者非智力因素。這導致在短期最適合的生存選擇中,學歷上不斷攀升,但在面對多元化社會和復雜人際關係時,卻顯得無所適從。


學習包容和理解不同觀點的意願、態度與行動,並將包容性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,不容易但非不可及。跟療癒之路一樣⋯不容易但絕非不可能。

Comments


文章: Blog2 Post

©2022 by talkwithwa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