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透過睡眠逃避現實的痛苦-睡美人症候群

  • 作家相片: 君柔 卓
    君柔 卓
  • 2024年2月7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
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:當沮喪、面對極度拖延壓力時,周公特別容易上門,那段時間特別愛睡覺;在憂鬱症的評估診斷項目中,其中一項為「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」,是擾人的症狀,但或許我們也可以將其視為保護個體的機制,只是這個保護機制運作過當時,既無法真正保護到個體免於傷害,甚至也阻礙了療育時機。


人體的奧妙展現在許多層面,除了有如精密機器般的器官系統維持生理運作,它還擁有令人驚訝的自我保護機制,在面臨心理壓力和情感創傷時啟動防護程序,透過生理反應到潛意識自動化的心理調適策略,它們共同目標都是在保護個體免受更大的威脅與傷害。其中,睡美人症候群便是一個身心合作保護個體離開現實的例子,揭示了我們如何透過睡眠逃避現實的痛苦。


睡美人症候群,又稱為克萊因-萊文症候群/Kleine-Levine Syndrome,患者會經歷長時間的睡眠階段,有時甚至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,醫學檢查上未發現生理的傷病,它展示了人們在面對無法承受的壓力或創傷時,無意識地選擇「逃避」現實。


最有名的案例是2016年瑞典在戰爭下尋求庇護的孩童中有 60名孩童都出現像童話故事裡的睡美人一樣,無法睜眼、行動,從鼻胃管輸送的營養物質是他們和這個世界唯一的聯繫方式,醫師把這種情況稱為「自願死亡」,負責治療這些孩童的醫生相信,孩子是對極端暴力、未來不明的恐懼感最敏感的群體,就是這種不安全感促使了「放棄求生症候群」發生。


這種透過睡眠逃避現實的行為,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短暫的安慰,但它也反映出一個更深層次的需求——創傷與療癒。


療癒不應該被理解為僅是移除當前有形無形的威脅,以及刪除或遺忘那些令人不悅的過去經歷,而是在一個支持和安全的環境中,學會如何面對、處理並重新詮釋這些經歷,從而讓個體得以茁壯成長,擁有面對生活挑戰的力量。


安全的關係對於療癒過程至關重要,這種關係可以來自家庭、朋友、伴侶或專業的心理健康護理人員,在關係中,個體感受到被接納、被理解與支持,這不僅有助於緩解心理上的痛苦,也為個體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,讓他們有勇氣去面對那些困擾他們的記憶和情感,這樣的矯正性情緒經驗是相當寶貴,因為在關係中的傷在關係中療癒。


睡美人以沈睡的方式遠離現實與自身痛苦,在童話故事中設定王子的真愛之吻喚醒;

回到現實世界,或許王子是療癒的象徵,療癒是一個重建的過程,不僅正視與修復過去的傷害,並賦予個體力量與重新詮釋事件意義,能夠以健康與積極的方式繼續他們的人生旅程。


Comments


文章: Blog2 Post

©2022 by talkwithwa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